清宵定

秣陵变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一
    见字如面。战事已定,即刻返程。
    令人传回来的加急信件中,仅有这寥寥数语。就算是这样,字迹中透露的遒劲潇洒还是让孙权觉得安心。
    见字如面。
    少时读这句话无甚感触,只觉这是客套。而今再念,如竹一般俊秀挺拔的身影似乎就在眼前。
    盯着看了许久,孙权提笔写道:此战已胜,公瑾可放慢行程。入秋,添衣。本想在末了询问公瑾的伤势,思绪转了一转,却将原先的朱批也一同划去,改为:速回养伤。
    这像极了兄长的批示。也只有如此风格的批示命令,公瑾才会一丝不苟地执行。
    他孙权,似乎只是兄长临终给公瑾的托付。
    这江东,这天下,在公瑾眼里,只怕也是如此。
    依稀记得,年少时公瑾的奏章不是这样的。那个时候,兄长除了收到战事的回禀,还会收到一封信件。他偷偷看过一次,里面皆是无关痛痒的小事。例如近日天气如何,将士们士气如何,他今日又处理了哪些事情,心情怎样......结尾处总是添上一句:皆安,伯符勿念。
    他曾经以为这就是公瑾的处事风格,然而自从兄长去后,他给自己的奏章中,从来没有这些。连一句多余的话都不曾出现。干净利落得有些凉薄。
    明明兄长的公瑾,并非如此啊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二
    从小孙权就活在兄长的光辉之下。哪怕他的功课再优秀,习武再出色,得到的评价不外乎两种:做得很好,不过还是比不上你哥哥。或者是一些士族随从天花乱坠的赞美。可惜,这两种,他哪一个都不喜欢。
    不如兄长。是了,连他自己都是这么认为的。在兄长之下,他并没有不甘愿。
    可是有了公瑾。
    公瑾从不会拿他与兄长作比较,给的永远是最中肯直接的评价,不吝啬赞美,也不一味奉承。他曾经以为在公瑾心里,自己和哥哥的地位是相同的。
   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。公瑾待兄长,依旧十倍于他。委屈,不甘,促使一种名为野心的东西疯狂滋长。他想要取代哥哥。
    他只是一个少年,一个傲气却早已不稚嫩的少年。他知道如何玩弄权术,御下和御将是不同的。父兄打下来了基业,故他们潇洒。而孙权明白,自己是要守一方天下的。
    当一个人心中有了变化,言行举止之间总会有纰漏。公瑾似乎察觉到了什么,同他交流的时间增多了。虽然两人之间的交流多了几分化不开的尴尬,他依旧很欢喜。
    如果一直这样下去的话,一切似乎都会改变。
    如果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三
    公瑾被孙策赐婚,不多时又被调离了都城。说是去抵御边防,可孙权心里明白,这就意味着被贬。尽管名义上还是原来的官职,可那等地方,若是没人想起,一辈子就别想再回来了。
    赐婚一事,决定得如此匆忙,人选又是如此的合适,让他根本来不及反应,也没有理由阻止。
    孙权压抑住内心波涛汹涌的情感,去送别公瑾。临行前他问公瑾,究竟为什么要离开,公瑾只是苦笑道:“君命难违。”
    公瑾上马后的最后一眼不是看向他,而是孙策住所的方向。
    为什么呢?
    若是自己取代了兄长的地位,便可把公瑾召回。便可以体会到从未有人给予自己的绝对忠诚了吧。一些不好的念头一旦萌芽,就无法收回。没有公瑾在旁,无人来帮他抑制这样的想法了。
    可是孙权还是压制住自己,就像压制住酩酊大醉后的头疼恶心,强撑着陪身旁需要招揽的人谈笑风生,就像压制住内心即将要喷薄而出的恶意欲望,滚烫到颤抖。
他告诉自己,他的兄长应该是乱世纵横的奇才,不应该折损于这些阴谋诡计上。他孙家的儿郎,不会对自己人耍卑劣的手段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四
    然而令孙权没有想到的是,天命来得如此之快。他承接了兄长的位置,召回了周瑜,冷眼看着各种话里有话的针锋相对,努力平衡微妙的局势,委曲求全,养精蓄锐。
    某天,这位日后被冠以崇尚谋略的君王,在一个日光明媚的午后对着空荡荡的书桌,此生最后一次真心实意落泪。没有别的目的,他只是突然发现了一些与想象不同的事情。
    比如兄长为何要调离公瑾,不是怕情难自禁,而是因为猜忌。
   
    人心是会变的。
    比如兄长为何会轻易在狩猎途中身亡,不是因为旁人的谋略多高超。而是因为兄长自己的意志。兄长一代旷世豪杰,心性高傲,他无法忍受自己在建功立业的时候堕入黑暗,所以不应该怪旁人算计了他,他又何尝不是在算计自己?
    孙权现在知道了代价,可是他不能放弃,也不敢放弃。整个江东是他的责任,逐鹿中原是他的野心。他权衡不了。
    他之所以突然醒悟过来,是因为,他和兄长起了同样的心思。
   
    这没什么不好的。孙权告诉自己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五
    孙权写罢停笔,回忆起什么的眼神格外清澈明朗。
    末了,他猛然惊觉,抬头对身边的人说道:“去,告诉公瑾军队里的那几个副官,归程中每日的密报改为三日。公瑾府里的人也撤了吧。”
   

    秣陵早已变成了建安,秣陵城的少年,如今已经是君王了啊。

评论

热度(7)